本科生培养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培养方案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专业培养方案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and integrated system

专业代码:

080710T

执笔人:

刘述钢

审核人:

许英


一、专业简介

集成电路设计及集成系统是我国目前重点发展的学科专业之一,所涉产业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本专业于2020年获教育部备案并审批通过,自2021年起正式招收本科生。本专业拥有一支优秀教师团队,近年来主持和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及校企合作科研项目,教师团队先后两次获湖南省教学成果奖。依托“电子元器件”国家国防特色学科、电子信息(集成电路)工程硕士学位点、智能传感器与新型传感材料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学科科研平台,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致力于培养掌握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解决本专业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且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为导向,立足湖南,服务全国,面向集成电路产业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知识自我更新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能够在集成电路设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本专业学生毕业5年后,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精神; 目标2:具有良好的专业技术工作经验,能够综合运用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解决集成电路系统设计领域的实际工程问题; 目标3: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能够运用科学原理和现代工具,根据市场需求完成集成电路产品设计及改进; 目标4: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一定的工程项目管理能力,能够组织、管理和实施集成电路工程相关项目,成为工程师、技术骨干或技术管理人员; 目标5: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良好的终身学习意识,能够通过不断学习跟踪集成电路系统设计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有如下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计算、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集成电路系统设计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表述、建模、分析、以及方案比较。
1.1 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运用于集成电路工程问题的表述;
1.2 能针对集成电路工程问题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并求解;
1.3 能够运用数学模型和相关专业知识对集成电路工程问题进行推演、分析;
1.4 能够理解集成电路系统的概念,运用数学模型和相关专业知识对集成电路系统设计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行比较和评价。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集成电路科学的基本原理,结合文献研究,对集成电路系统设计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表达以及分析,形成有效的结论。
2.1 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对集成电路系统设计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技术和相关参数进行识别与判断;
2.2 能够基于集成电路科学的基本原理,对集成电路系统设计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有效分解和正确表达;
2.3能够运用集成电路科学的基本原理,结合文献研究对集成电路系统设计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因素,针对集成电路系统设计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设计有效的解决方案,按照特定需求设计实现集成电路系统或功能模块,在此过程中能够体现创新意识。
3.1能够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因素,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集成电路系统设计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
3.2 能够根据确定的解决方案,完成集成电路功能模块的设计;
3.3 能够根据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完成系统设计,体现创新意识。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对集成电路系统设计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分析解释数据等科学方法,综合评判候选设计方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能够基于集成电路科学的相关原理,通过文献研究,调研和分析集成电路系统设计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4.2 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安全地开展电路实验,科学地获取实验数据;
4.3 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集成电路系统设计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和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相关工具,进行预测与模拟,并理解所用技术、资源和工具的局限性。
5.1了解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相关的现代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工具和模拟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2 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仪器、信息资源、工程工具和专业模拟软件,对集成电路系统设计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
5.3 能够针对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的具体问题,开发或选用满足特定需求的现代工具,进行模拟和预测,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
6、工程与可持续发展:在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集成中,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环境影响,贯彻绿色理念,优化全生命周期设计,确保技术发展与生态、社会的长期协调,履行工程责任。
6.1 能够分析和评价集成电路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工程实践中贯彻绿色设计理念,评估全生命周期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影响,并明确应承担的责任;
6.2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优化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集成方案,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推动绿色技术发展,确保工程实践与社会、生态的长期协调。
7、工程伦理与职业规范: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审美观,理解集成电路工程实践对社会、公众安全及环境的影响,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7.1在集成电路工程实践中恪守职业道德,坚持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确保技术应用的合法合规性,维护行业规范;
7.2在工程决策中综合考虑健康、安全、环保等因素,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平衡技术发展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性,保障公众长远利益。
8. 个人和团队:具有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项目团队中承担个体、团体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并完成角色对应的工作任务。
8.1能与其他学科的成员有效沟通,合作共事;
8.2能够在团队中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并能够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
9、沟通:能够就集成电路系统设计领域复杂工程问题通过撰写报告、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等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9.1 能就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问题,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应质疑,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9.2 了解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9.3具有较强的英语交流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就专业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基本沟通和交流。
10、项目管理:理解与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下将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应用于集成电路工程项目开发中。
10.1 了解集成电路工程及产品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
10.2掌握工程项目中涉及的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够应用于集成电路工程及其产品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过程中。
11、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和能力,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1.1 能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认识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11.2 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对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等。


四、主干学科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五、修业年限

四年制3-6年


六、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学位


七、学时与学分分布及要求

(一)学时与学分分布

表1 课程学时与学分分布表

课程类别

必修课

选修课

合计

学分

学分

学时

周数

学分

学时

周数

学分

学时

周数

占比

理论教学

通识教育

22

400

/

12

192

/

103.5

1704

/

64.7%

学科基础

38.5

616

/

0

0

/

专业主干

22

352

/

9

144

/

合计

82.5

1368

/

21

336

/

实践教学

理论课中的实验

16.5

322

/

6

96

/

56.5

472

39.5

35.3%

单独开设实验课

2

54

/

0

0

/

集中实践环节

28

/

35.5

4

/

4

合计

46.5

376

35.5

10

96

4

线上教学

/

66

/

/

0

/

/

66

/

/

总计

129

1810

35.5

31

432

4

160

2242

39.5

100%


(二)应完成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必须修满160 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必修129 学分, 选修31.0 学分(含通识教育选修课程12学分。各学期学分分布见表3.)

表2 各学期学分分布表

专业方向

总学分③

学期

通识教育选修课

1

2

3

4

5

6

7

8

IC设计

160.0

17.5

19.5

23.5

21.5

18.0

15.0

15.0

18.0

12

集成系统

160.0

17.5

19.5

23.5

21.5

18.0

15.0

15.0

18.0

12




八、培养方案进程安排

(一)培养方案进程总表(见附表1)

(二)培养方案进程表(见附表2、见附表3)

(三)学位课程设置表(见附表4)


九、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矩阵(见附表5)


十、课程设置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见附表6)


十一、课程设置与“五育”的对应关系矩阵(见附表7)


十二、双学位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见附表8)


十三、辅修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见附表9)